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(1986-2013)
序號 | 項目名稱 | 負責人 | 所在學院 | 獲獎等級 | 獲獎年份 |
1 | 紅樓十二論 | 張錦池 | 中文系 | 一等獎 | 1986年 |
2 | 中國文學史論集 | 張志岳 | 中文系 | 二等獎 | 1986年 |
3 | 黑龍江國營農場經濟發展史 | 袁慶壽 | 馬列教研部 | 二等獎 | 1986年 |
4 | 李立三傳 | 唐純良 | 政教系 | 二等獎 | 1986年 |
5 | 東北史綱要 | 董萬侖 | 歷史系 | 一等獎 | 1988年 |
6 | 先秦文學簡史 | 張志岳 | 中文系 | 一等獎 | 1988年 |
7 | 讀騷十論 | 戴志鈞 | 中文系 | 二等獎 | 1987年 |
8 | 美國近代經濟史 | 徐 偉 | 歷史系 | 編譯著二等獎 | 1990年 |
9 | 中學化學教學論 | 王佐書 | 化學系 | 編譯著二等獎 | 1990年 |
10 | 陰陽五行與中國文化的兩個系統 | 傅道彬 | 中文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1 | 中國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關系概略 | 黃政安 | 中文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2 | 科學哲學在蘇聯的興起 | 孫慕天 | 馬列教研部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3 | 論高等學校的校風建設 | 王文遠 候鳳歧 | 教育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4 | 試論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優勢 | 李沐明 | 教育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5 | 淺論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務育人 | 徐德潤 | 機關 | 論文二等獎 | 1990年 |
16 | 中國民主黨派史(新民主主義時期) | 張軍民 | 政教系 | 專著二等獎 | 1992年 |
17 | 史記索引 | 李 波 | 中文系 | 專著二等獎 | 1992年 |
18 | 教學論 | 唐文中 | 教育系 | 編著二等獎 | 1992年 |
19 |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綱 | 袁慶壽 | 馬列教研部 | 編著二等獎 | 1992年 |
20 | 論中共二大前國共兩黨關系 | 唐純良 | 政教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2年 |
21 | 紅樓夢結構學 | 張錦池 | 中文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2年 |
22 | 21世紀中國教育展望 | 唐文中 | 教育系 | 論文一等獎 | 1994年 |
23 | 森林的象征及其文學的意蘊 | 傅道彬 | 中文系 | 青年獎一等獎 | 1994年 |
24 | 金岳霖在知識論出發方式上的變革 | 胡 軍 | 政教系 | 論文二等獎 | 1994年 |
25 | 廣義模態邏輯 | 弓肇祥 | 政教系 | 二等獎 | 1996年 |
26 | 中國邊疆經濟發展概略 | 袁慶壽 | 馬列教研部 | 二等獎 | 1996年 |
27 | 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| 王佐書 | 機關 | 二等獎 | 1996年 |
28 |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史 | 羅振亞 | 中文系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29 | 資源傾斜配置研究——中國產業結構轉變過程 | 李昌宇 | 馬列教研部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0 | 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| 葛志毅 | 歷史系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1 | 基督新教史 | 金佩林 | 歷史系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2 | 雞西市城市總體規劃 | 臧淑英 | 地理系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3 | 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 | 徐德榮 | 馬列教研部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4 | 論生物學的自主性-兼評當代西方生物哲學中的幾個觀點 | 董國安 | 馬列教研部 | 三等獎 | 1996年 |
35 | "西化主義"現代化的誤區 | 徐奉臻 | 歷史系 | 三等獎 | 1999年 |
36 | 中國東北地區赫哲、鄂倫春族與蒙古民間英雄講唱的比較研究 | 郭崇林 | 中文系 | 三等獎 | 1999年 |
37 | 哈爾濱方言疊音和帶疊音成分的狀態詞 | 姜文振 | 中文系 | 三等獎 | 1999年 |
38 | 當代知識的變化與教育改革 | 王鳳秋 | 教科院 | 二等獎 | 2002年 |
39 | 刀圭與《西游記》人物的別名代稱 | 郭明志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2年 |
40 | 藝術的位置(專著) | 于茀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2年 |
41 | 中國古代文學叢論 | 關四平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2 | 現代漢語語言學 | 詹人鳳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3 | 漢語語法論稿 | 陳一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4 | 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技能訓練 | 郁正民 | 音樂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5 | 梁啟超與中國近代化研究 | 李世龍 | 東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6 | 印度高等教育規??焖贁U充的后果及其啟示 | 安雙宏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7 | 科學、技術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再認識 | 吳永忠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8 | 面向新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 | 杜小平 | 編輯部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49 | 試論五四時期社團繁榮的歷史作用 | 曲廣華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50 | 發展我國的終身教育 | 孫松濱 | 編輯部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51 | 讀史札記兩則 | 富金壁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2年 |
52 | 論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性 | 高洪力 | 三等獎 | 2002年 | |
53 | 龍江特色作家研究叢書 | 馮毓云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04年 |
54 | 古槐樹下的鐘聲——錢著管窺 | 李洲良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55 | 三國演義源流研究 | 關四平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56 | 黑龍江省志·方言民俗志(民俗編) | 郭崇林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57 | 印度高等教育:問題與動態 | 安雙宏 | 教科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58 | 中國古代帝王巡游活動述論 | 李世龍 | 東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59 |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動因 | 徐德榮 | 宣傳部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60 | 簡論九十年代小說創作傾向 | 徐志偉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4年 |
61 | 教育管理通論 | 王鳳秋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2 | 黑龍江旅游資源與開發 | 孫忠家 | 三等獎 | 2004年 | |
63 | 父母生活質量對城鄉學齡兒童行為的影響 | 劉愛書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4 | 知識經濟時代史學研究質量論略 | 張曉校 | 編輯部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5 | 論江澤民創新思想指導下的創新教育 | 陳健芷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6 | 論科學發展中的中間范式 | 孫玉忠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7 | 以職教社為個案考察民族資產階級與國共關系的演變 | 曲廣華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8 | 印度社會深層結構與傳統探析 | 姜玉洪 | 輔導員培訓中心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69 | 教育心理學 | 陸桂芝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4年 |
70 | 金石簡帛詩經研究 | 于茀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06年 |
71 | 論基礎和主導的范疇 | 孫慕天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一等獎 | 2006年 |
72 | 日本社會歷史轉型期的土地問題研究 | 左學德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06年 |
73 | 臺灣民眾抗日史 | 李淑娟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06年 |
74 | 零度偏離論 | 李晗蕾 | 文學院 | 青年二等獎 | 2006年 |
75 | 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——實施新課程的新理念與新技術 | 溫恒福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76 | 當代小說敘事學 | 劉紹信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77 | 教學價值觀念論 | 李長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78 | 音樂微格教學法 | 郁正民 | 音樂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79 | 鄧小平發展社會主義戰略思想研究 | 徐首軍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0 | 兒童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及認知功能研究 | 劉愛書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1 | 技術創新系統建構觀:背景及其涵義 | 吳永忠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2 | 論印度大學考試制度的弊端 | 安雙宏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3 | “現代性”批判的先聲 | 李慶霞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4 | 對主權理論的歷史性再思考 | 于春苓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5 | 論復合圖書館環境下服務范式的轉變 | 董穎 | 圖書館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6 | 中小學校長權威與學校管理有效性研究 | 李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6年 |
87 | 現代漢語語誤 | 陳一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09年 |
88 | 慈禧 | 隋麗娟 | 歷史學院 | 一等獎 | 2009年 |
89 | 心理教育論 | 張守臣 | 教科院 | 一等獎 | 2009年 |
90 | 鄉人、鄉樂與“詩可以群”的理論意義 | 傅道彬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09年 |
91 | 春秋筆法的內涵外延與本質特征 | 李洲良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09年 |
92 | 日偽統治下的東北農村(1931-1945) | 李淑娟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09年 |
93 | 思想道德修養 | 劉忠效 | 研究生學院 | 二等獎 | 2009年 |
94 | 唐傳奇《霍小玉傳》新解 | 關四平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09年 |
95 | 古希臘哲學嬗變的社會歷史動因? | 張曉校 | 《北方論叢》編輯部 | 二等獎 | 2009年 |
96 | 當代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導論 | 董穎 | 圖書館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97 | 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 | 劉中文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98 |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實用教程 | 戴云 |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99 | 美國詩歌賞析 | 姜濤 | 西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0 | 論庫普林小說《阿列霞》的宗教倫理思想 | 高建華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1 | 生命意識: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理論生長點 | 郭力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2 | 主題門戶理論研究 | 過仕明 | 文理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3 | 論科學發展中的中間范式 | 孫玉忠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4 | 集成3S技術的森林防火決策支持系統研究 | 萬魯河 | 地理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5 | 毛澤東與鄧小平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比較研究 | 張廣才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6 |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文化選擇 | 李慶霞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7 | 教師人格特質與成就的相關研究 | 劉麗紅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09年 |
108 | 前蘇聯技術哲學初探 | 白夜昕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09 | 英國農業生產力進步與農村勞動力轉移——兼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 | 谷延方 | 歷史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0 | 大學生戀愛問題的最新動態和對策研究——黑龍江省高校大學生戀愛狀況調查和分析 | 郝文斌 | 發展規劃處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1 | 易象論 | 侯敏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2 | 江戶時代新田開發政策的發展與轉變 | 李曉航 | 機關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3 | 青銅禮器與禮樂制度的歷史沿革 | 連秀麗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4 | 論王維對老子濟民意識的接受 | 孫明材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5 |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 | 汪樹東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6 | 試論清代前期科舉回避制度 | 郗鵬 | 歷史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09年 |
117 | 春秋時代的“文言”變革與文學繁榮(論文) | 傅道彬 | 文學院 | 特等獎 | 2010年 |
118 | 印度文化模式研究 | 姜玉洪 | 輔導員培訓中心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19 | 中國歌謠集成 黑龍江卷 | 郭崇林等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20 | 對舉表達式的再分類及其意義 | 陳一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21 | 全球化視域中的文化本土化研究 | 李慶霞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22 | 中國股市文化構建思考 | 馬書琴 | 經濟學院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23 | 漢代古文經的應然使命:學術訴求與政治期望 | 王洪軍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0年 |
124 | 前蘇聯技術哲學初探 | 白夜昕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青年類一等 | 2010年 |
125 | 中國現代新詩語言研究(專著) | 陳愛中 | 文學院 | 青年類一等 | 2010年 |
126 | 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研究報告(研究報告) | 郝文斌等 | 機關 | 青年類一等 | 2010年 |
127 | 讀解美國詩歌 | 姜濤 | 西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28 | 中華傳統儒家人文化研究 | 劉忠孝等 | 機關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29 | 重評圈地運動與英國城市化 | 谷延方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0 | 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模式與課堂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 | 顧世民 | 公外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1 | 自主創新與科技資源的配置問題 | 吳永忠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2 | 奧古斯都與君士坦丁軍事改革之比較 | 張曉校 | 編輯部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3 |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與俄語教學 | 趙秋野 | 斯拉夫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4 | “家”與“偽家”:《大師和瑪格麗特》中兩種對立的精神世界 | 趙曉彬等 | 斯拉夫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0年 |
135 | 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關系的變化及走勢 | 陳憲良 | 政法學院 | 青年二等獎 | 2010年 |
136 | 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(專著) | 汪樹東 | 文學院 | 青年二等獎 | 2010年 |
137 | 現代俄語詞匯的多義性研究(專著) | 吳哲 | 斯拉夫語學院 | 青年二等獎 | 2010年 |
138 | “識知”與“智知”——牟宗三知識論思想研究 | 劉愛軍 | 政法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39 | 黑龍江女美術家 | 宮建華等 | 美術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0 | 學校管理新論 | 王鳳秋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1 | 21世紀實用日語系列教材 | 王宗杰等 | 東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2 |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究 | 陳健芷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3 | 教育公平制度設計的三種取向及其啟示 | 陳云奔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4 | 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”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實現策略探析 | 胡菊華 | 政法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5 | 日偽統治時期東北大豆經濟衰落對農民生活的影響 | 李淑娟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6 | 阿骨打稱都勃極烈與金朝開國史之真偽研究 | 李秀蓮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7 | 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焦慮的影響 | 李英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8 | Fairclough的話語觀:引進與詮釋 | 林亞軍等 | 西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49 | 非言語型學習障礙兒童視覺空間工作記憶的研究 | 劉愛書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50 | 淺談學導式教學法 | 劉學浩 | 三等獎 | 2010年 | |
151 | 英漢語言、思維的共性與差異——認知語言學角度的英漢詞匯對比研究 | 毛海燕 | 西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52 | 論旅游審美與導游 | 牟維珍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10年 |
153 | 郭敬明論 | 喬煥江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10年 |
154 | 重建文學批評的現實維度 | 徐志偉 | 文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10年 |
155 | “夢里花落”與“挪威森林里的憂傷”——中日兩部青春文學之比較 | 趙薇 | 東語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10年 |
156 | 國家政策對中國城市親屬網的影響:以3都市的育兒調查為中心 | 鄭楊 | 政法學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10年 |
157 | 教師課程權力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| 周正 | 教科院 | 青年三等獎 | 2010年 |
158 | 詩可以觀——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 | 傅道彬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59 | 龍江當代文學大系 | 馮毓云等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0 | 黑龍江生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(青) | 郝文斌等 | 機關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1 | 中西現代化之文化啟蒙差異探究 | 李慶霞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2 | 日本移民開拓團的組織形態及對東北村屯組織結構的破壞 | 李淑娟 | 歷史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3 | 論“春秋筆法”在六大古典小說敘事結構中的作用 | 李洲良 | 文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4 | 當代中國哲學家的使命——用思想引領中國發展 | 徐曉風等 | 政法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5 | 我國現代教學理論建構應有的五個追求-懷特海有機哲學方法論啟示 | 楊麗 | 教科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6 | 論技術哲學的意識形態特征——以蘇聯-俄羅斯技術哲學發展為個案(青) | 白夜昕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一等獎 | 2013年 |
167 | 漢代博士文人群體與漢代文學 | 王洪軍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68 | 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三大詩學研究 | 吳井泉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69 | 誰念職?!獋€體選擇中等職業教育問題研究 | 周正 | 教科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0 | 秩序理性與自由個性:現代文明修身的話語體系與實踐機制研究(青) | 張國啟 | 政法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1 | 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(青) | 陳穎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2 | 異國形象:海明威小說中的現代文化寓言(青) | 李樹欣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3 | 晚清重臣曾國藩 | 隋麗娟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4 | 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 | 田延明等 | 西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5 | 后現代英語女性文學譯介描述性研究 | 張曄等 | 西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6 | 中古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特點(青) | 谷延方 | 歷史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7 | 基于Web2.0的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研究 | 過仕明等 | 經濟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8 | 雅可布遜的神話詩學研究研究管窺 | 趙曉彬等 | 斯拉夫語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79 | 中學思想政治課創設“問題情境”的策略探討(青) | 于冰 | 政法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80 | 黑龍江方言的量詞(青) | 梁曉玲 | 文學院 | 二等獎 | 2013年 |
181 | 法庭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 | 李詩芳 | 西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2 | 中俄學校體育課程新視野—中俄普通高中體育課程標準實施的比較研究 | 王韶峰 | 體科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3 | 非言語型學習障礙兒童認知功能研究 | 劉愛書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4 | 基于復雜網絡的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 | 呂莉媛 | 圖書館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5 | 李商隱無題詩產生的文學史意義 | 牟維珍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6 | 類型文學熱亟需文化反思 | 喬煥江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7 | 一種“他者化”的話語建構與制度實踐 | 徐志偉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8 | 企業員工工作—家庭沖突對工作和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| 佟麗君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89 | 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:治理模式研究 | 梁欣 | 圖書館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0 | 哈爾濱20世紀早期(俄僑)手風琴教育探究 | 何藝等 | 音樂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1 | 從校園文化到文化校園與大學文化本質的回歸 | 王為正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2 | 語境中動詞重疊的考察 | 張曉濤等 | 國際交流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3 | 俄語空間參數形容詞隱喻意義的認知分析 | 張志軍等 | 斯拉夫語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4 | 國內都市文化研究潛存的三種模式及其理論構建(青) | 韓偉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5 | 試論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制度(青) | 李丹妍 | 機關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6 | “有關”、“關于”、“有關于”的比較分析(青) | 李廣瑜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7 | 略論德川時期的經濟環境與農民生存狀況(青) | 李曉航 | 機關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8 | 20世紀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間內的音樂活動研究——以湖濱音樂堂為中心(青) | 林媛 | 音樂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199 | 試論現代體育科研工作者的創新意識(青) | 孫長良 | 體科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200 | 初中生親子、同伴、師生關系對學業的影響(青) | 王佳寧等 | 教科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201 | 儒家的和諧理念及其意義(青) | 王僉崇 | 政法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202 | 西田哲學的國家觀、文化觀與世界觀述評(青) | 吳玲 | 歷史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203 | 利用出土文獻校讀《楚辭》五則(青) | 徐廣才等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
204 | 蕭紅《呼蘭河傳》的文化闡釋(青) | 趙德鴻等 | 文學院 | 三等獎 | 2013年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