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號 |
成果名稱 |
系別 |
獲獎者 |
授獎單位 |
獲獎等級 |
獲獎時間 |
1 |
創設"聲樂曲分析及處理"課 |
音樂教育系 |
常肖梅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2 |
教學與科研相長造就學術型師資 |
中文系 |
張錦池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3 |
以科研促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|
生物系 |
申家恒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4 |
以育人為中心聯系兩個實際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 |
馬列教研部 |
朱德林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5 |
多項疏導教學模式 |
政教系 |
張志君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6 |
化學教學法課程建設 |
化學系 |
王佐書 |
黑龍江省教育委員會 |
一級 |
1989年 |
7 |
從加強和改造基礎理論入手,更新歷史課教學內容,提高教學質量 |
歷史系 |
商友仁 |
省教委 |
一級 |
1989年 |
8 |
用發現法組織教學,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|
數學系 |
趙振藩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9 |
自編教材新觀點,課堂教學少而精 |
數學系 |
高樹棟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0 |
注重教學法,辛勤體育教育人才 |
體育系 |
王連慶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1 |
改革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與翻譯能力 |
外研部 |
高枝青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2 |
外語高年級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|
外語系 |
廖 俊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3 |
以科研促教學,努力培養教育才能 |
教育系 |
吳萬森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4 |
創建課堂講授與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|
物理系 |
孟慶元 |
省教委 |
二級 |
1989年 |
15 |
重建植物學課程體系 |
生物系 |
劉鳴遠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1年 |
16 |
求高從嚴、立體式教學 |
數學系 |
陳述濤 王玉文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1年 |
17 |
建立管理秩序和質量三結合的教學系統 |
化學系 |
周宏立等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1年 |
18 |
科學社會主義的整體教學 |
政教系 |
商紅日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1年 |
19 |
教師技能訓練的創立和實施 |
地理系 |
孫孚廣 孫從義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1年 |
20 |
新音樂美學教學體系的構件 |
音樂系 |
修金堂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1年 |
21 |
高校公共體育課理論的系統教學 |
體研部 |
李 臻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1年 |
22 |
強化兩個水平,提高教學質量 |
物理系 |
王選章 |
省教委 |
優秀教學獎 |
1991年 |
23 |
以科學促教學,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 |
生物系 |
王鳳春 |
省教委 |
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 |
1991年 |
24 | 高師教學系統中基礎工程構建 |
教務處 |
王玉琢等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3年 |
25 | 政教專業綜合改革試驗 |
政教系 |
徐首軍等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3年 |
26 | 在教改中創建高師影視新學科 |
文企系 |
潘秀通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3年 |
27 | 創建政教系的高等教學課 |
數學系 |
戰新山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3年 |
28 | 培養高能的花鳥畫創作人才 |
美教系 |
高卉民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3年 |
29 | 結構素描教學模式 |
美術系 |
楊中文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3年 |
30 | 輪教育實習的科學化管理 |
體育系 |
陶成高 棣薛紅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3年 |
31 | 以科研推動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品質 |
中文系 |
羅振亞 |
省教委 |
青年教師優秀教學獎 |
1993年 |
32 | 有機化學微型實驗的研究 |
化學系 |
陸明 朱春華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5年 |
33 | 科研促教學,構建“二級五層次”生物化學與分子教學新體系 |
生物系 |
黃永芬 郭桂云等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5年 |
34 | 深化教學改革,建立符合中國國情高校體育教學體系 |
體研部 |
劉忠武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5年 |
35 | 更新教學內容,改進教學方法,架構多元化教學模式 |
歷史系 |
徐奉臻 |
省教委 |
一等 |
1995年 |
36 |
構建高師課程建設的管理模式 |
教學研究室 |
許有華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5年 |
37 |
從趣味入手,以育人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 |
生物系 |
趙文閣 |
省教委 |
青年二等 |
1995年 |
38 |
高師化學系情報教育課程建設 |
化學系 |
宮獻章 崔凌飛 |
省教委 |
二等 |
1995年 |
39 |
高師書法教學體系的理論構架 |
歷史系 |
欒繼生 |
省教委 |
青年二等 |
1995年 |
40 |
隋唐五代文學史內容體系改革 |
中文系 |
李洲良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7年 |
41 |
東北、華北高師無機化學標準化考試試題庫 |
化學系 |
吳成鑒等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7年 |
42 |
物質結構課程的目標教學體系 |
化學系 |
苑星海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7年 |
43 |
構建三元四環高師實踐教學模式 |
教務處 |
袁慧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4 |
面向新世紀,培養一專多能高師師資系統工程 |
人事處 |
肖書源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5 |
以交際性原則為依據,創造多邊性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 |
外研部 |
謝邦秀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6 |
高師心理學教學改革 |
教育系 |
張守臣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7 |
高師固體物理課程體系的構建 |
物理系 |
榮劍英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8 |
改革《學校體育學》課程內容結構,建立素質教育模式 |
體育系 |
高棣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7年 |
49 |
用學科方法論進行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|
數學系 |
劉廣云等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0 |
體育專業學生身體素質、運動基本能力的培養及評價方法研究 |
體育系 |
李偉等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1 |
強化素質教育,改革傳統學科,創建中國古代禮俗學的研究與實踐 |
中文系 |
丁廣惠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2 |
學生民主參與課堂教學制 |
政教系 |
馬書琴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3 |
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,創"文藝學方法論"課程的新格局 |
中文系 |
馮毓云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4 |
原子物理學課程現代化的系統研究與實踐 |
物理系 |
宋桂蓮等 |
省教委 |
一等獎 |
1999年 |
55 |
一中心兩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優化教學模式 |
生物系 |
計曉春等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9年 |
56 |
構建符合型音樂教學模式 |
音教系 |
關 杰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9年 |
57 |
以鄉土文化教育為切入點,在大、中、小學生中強化綜合人文素質教育 |
中文系 |
郭崇林 |
省教委 |
二等獎 |
1999年 |
序號 | 成果名稱 | 獲獎等級 | 負責人 | 參加人員 | 學院 | 年份 |
58 |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綜合改革 | 一等 | 徐首軍 | 徐曉風 丁雪梅 蒙國軍 | 政法學院 | 2001年 |
59 | 高師生教育技術培養的研究 | 一等 | 周伯華 | 邢新華 劉俊強 張橋 董浩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1年 |
60 | 高等師范學校共同課《教育學》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| 一等 | 趙鶴齡 | 姜君 楊麗 王冬艷 閆長生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1年 |
61 | 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培養多規格人才的課程體系設計 | 一等 | 張毅 | 張序強 臧淑英 王巖 王金輝 | 地理科學學院 | 2001年 |
62 | 構建手風琴爵士樂課程新體系 | 一等 | 宋立權 | 音樂學院 | 2001年 | |
63 | 高等師范院校俄語專業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系統改革 | 一等 | 趙秋野 | 趙曉彬 張志軍 李英玉 張金忠 | 斯拉夫語學院 | 2001年 |
64 | 建構高校法律基礎課綜合教學模式 | 一等 | 苗正達 | 閆春娟 尹占軍 祝小平 周同巖 | 政法學院 | 2001年 |
65 | 編寫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改革和發展寫作學教學 | 二等 | 呂福田 | 文學院 | 2001年 | |
66 | 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高師學生能力系統構建模式 | 二等 | 孫國榮 | 萬清林 肖瑋 呂守林 關煬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01年 |
67 | 音樂教育學課程體系研究 | 二等 | 郁正民 | 馬衛星 劉曉光 朱佳穎 | 音樂學院 | 2001年 |
68 | 重組高師藝術學課程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| 一等 | 盧禹舜 | 宮建華 關杰 蓋東升 | 美術學院 | 2003年 |
69 | 高師音樂學科學生的教師角色轉換——“探究式”模擬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| 一等 | 郁正民 | 音樂學院 | 2003年 | |
70 | 師范教育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網絡課程 | 一等 | 李曉東 | 邢新華 梁麗新 孟慶紅 安立國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3年 |
71 | 瞄準培育高素質人才目標,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新模式 | 一等 | 劉忠孝 | 胡菊華 西廣明 葛喜平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3年 |
72 | 高校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培訓 | 二等 | 孫松濱 | 程黎陽 徐娜 趙 敏 吳曉濱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3年 |
73 | 高師物理化學教學與輔助教學相結合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| 二等 | 鄔 冰 | 林 紅 高 穎 梅曉璇 王天赤 | 化學化工學院 | 2003年 |
74 | 課程內容體現高師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 | 二等 | 王莉婭 | 姜 濤 秦國林 李宏安 王華民 | 西語學院 | 2003年 |
75 | 面向21世紀地理信息系統(GIS)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臧淑英 | 萬魯河 張冬有 李 雁 于萬輝 | 地理科學學院 | 2003年 |
76 | 黑龍江省計算機等級考試機考及題庫系統 | 二等 | 王建華 | 張 軍 于 延 盛琳陽 李麗萍 |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| 2003年 |
77 | 新世紀高師院校俄語專業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張志軍 | 政法學院 | 2003年 | |
78 | 大學外語教學認知學習心理啟發實驗的改革與研究 | 二等 | 于 廣 | 陳榮修 黃仁峰 趙濱麗 劉曉新 | 大學外語部 | 2003年 |
79 | 技術域“兩課”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西廣明 | 朱佳穎 胡菊華 張華 張立輝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3年 |
80 | 提高高師院?!顿Y本論》原著教學質量的研究 | 二等 | 徐 明 | 曹百瑛 高洪力 喻紹賢 朱佳穎 | 經濟學院 | 2003年 |
81 | 面向基礎教育的美術課程體系實踐探索 | 二等 | 高卉民 | 周衛國 李 穎 馬衛星 | 美術學院 | 2003年 |
82 | 提供知識各種外部表征的開放式新型課件設計 | 一等 | 盛琳陽 | 李曉東 王建華 張 軍 張 瓏 |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| 2004年 |
83 | 提高科研水平? 促進古漢語教學 | 一等 | 富金壁 | 文學院 | 2004年 | |
84 | 高等學校性教育教學體系模式的研究與探索 | 二等 | 李淑蘭 | 趙文閣 陳 霞 李 潔 趙 晶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04年 |
85 | 信息專業教學中進行課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| 二等 | 么煥民 | 朱悅冬葉宏宇 欒叢海宋 武 | 數學科學學院 | 2004年 |
86 | 創建當代中國人物畫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| 二等 | 宮建華 | 美術學院 | 2004年 | |
87 |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——音樂微格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| 二等 | 郁正民 | 馬衛星 林 媛 宋 蓓 王麗莉 | 音樂學院 | 2004年 |
88 | 以“問題”為主線? 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新體系 | 二等 | 胡菊華 | 劉忠效 朱佳穎 丁森 王 琰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4年 |
89 | 堅持“三個貼近”,突出“時代特色”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方法創新性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郝文斌 | 劉忠效 徐曉風 段虹 劉麗紅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4年 |
90 | 加強大學生交際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| 二等 | 周慧杰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4年 | |
91 | 法國語言與文化 | 二等 | 劉春芬 | 西語學院 | 2004年 | |
92 | 以研促教,教研相長——從錢鐘書研究看如何提升選修課的學術品位 | 二等 | 李洲良 | 文學院 | 2004年 | |
93 | 高校歷史教學中,歷史人物評價凸顯人性化標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| 一等 | 隋麗娟 | 社會與歷史學院 | 2007年 | |
94 | 高等學?,F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與實踐——應用于《電子編輯》網絡課程 | 一等 | 周伯華 | 李曉東 劉俊強 周德富 馬曉春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7年 |
95 |
基于網絡學習環境的教學軟件開發的創新與實踐 | 一等 | 王建華 | 盛琳陽 張軍 張瓏 李晶 |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| 2007年 |
96 |
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“434”教學模式的育人功能 | 一等 | 李曉晴 | 王艷 李慶霞 姜立紅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7年 |
97 |
中俄聯合辦學視域下的俄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| 二等 | 趙曉彬 | 趙秋野 宋景麗 劉芳 | 斯拉夫語學院 | 2007年 |
98 |
新課改形勢下高校教育理論課的改革與實踐 | 二等 | 付軍龍 | 趙彥宏 李金貴 梁建忠 石元波 | 呼蘭學院 | 2007年 |
99 |
高等學?,F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李曉東 | 邢新華 孟慶紅 韓玲玲 宋 達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7年 |
100 |
高等學?,F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王少梅 | 張偉光 杜學輝 張宇霞 | 招生辦 | 2007年 |
101 |
高校文科學生實踐教育模式的改革與研究 | 二等 | 王 彬 | 苗正達 趙東威 劉春玲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7年 |
102 |
高校實驗室教學管理的改革與實踐--以"分層次教學"為理念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 | 二等 | 呂守林 | 朱佳穎 王景聚 王琰 程榮進 | 教務處 | 2007年 |
103 |
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定位及教學模式研究 | 二等 | 顧世民 | 曲燕 潘春靜 | 大學外語部 | 2007年 |
104 |
高等學校植物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| 二等 | 范亞文 | 劉保東 王臣 于麗杰 計曉春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07年 |
105 |
高師院校實施綜合性全程考試模式應用研究 | 二等 | 朱建峰 | 朱佳雋 馬曉春 許宏艷 張楊 | 教務處 | 2007年 |
106 |
21世紀實用日語系列教材 | 一等 | 王宗杰 | 劉毅、楊鈺卉、張修志、趙薇、劉洋 | 東語學院 | 2009年 |
107 |
“高師心理學”教改的研究與實踐 | 一等 | 張守臣 | 陳健芷、佟麗君、齊曉棟、王佳寧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9年 |
108 |
重彩人物畫新領域(教材) | 一等 | 宮建華 | 史鑫、閆景陽 | 美術學院 | 2009年 |
109 |
學校管理學精品課程教材建設研究 | 一等 | 王鳳秋 | 何葵、張楊、袁桂亭、馬洪麗、高艷紅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9年 |
110 |
中俄聯合辦學教育模式的改革及應用研究 | 一等 | 趙曉彬 | 劉芳、趙秋野、王霞 | 斯拉夫語學院 | 2009年 |
111 |
高校電視編導專業文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| 二等 | 劉倫 | 程榮進、安立國、王曉敏、張振國 | 傳媒學院 | 2009年 |
112 |
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創新的實踐研究 | 二等 | 胡菊華 | 劉忠孝、蘇澤宇、于萬輝、李貴彬、熊玉坤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09年 |
113 |
應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,優化高師院校課程結構與體系的研究 | 二等 | 朱佳穎 | 呂守林、馬曉春 | 教務處 | 2009年 |
114 |
高等學校微生物學網絡課件的開發與應用 | 二等 | 王繼華 | 楊世君、馬放、范亞文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09年 |
115 |
基于發展性評價的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二等 | 朱建峰 | 馬曉春、張楊、趙玉田、王婧 | 教務處 | 2009年 |
116 |
師范院校實踐教學建設與管理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呂守林 | 李丹妍、 馬曉春、王婧、馬靜巖 | 教學儀器設備及實驗管理處 | 2009年 |
117 |
設計性物理實驗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 | 王景聚 | 王維波、呂守林、勵強華、尹燕宗 |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| 2009年 |
118 |
哈師大教育系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 | 二等 | 溫恒福 | 安雙宏、楊麗、陳云奔、姜君、王鳳秋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09年 |
119 |
法學教學中實踐性教學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 | 二等 | 黃芳 | 苗正達、隋晶秋、周宏璐、程楠 | 政法學院 | 2009年 |
120 |
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》體驗式教學研究 | 二等 | 郝文斌 | 馮丹娃、苑芳江、杜海軍、于萬輝 | 發展規劃處 | 2009年 |
121 |
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在矛盾及解決途徑 | 一等獎 | 李慶霞 | 苑 爽 車德志 白夜昕 李曉晴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11年 |
122 |
培養創新能力的常微分方程教材和CAI課件的研究及教學實踐 | 一等獎 | 王玉文 | 劉萍 王金鳳 崔仁浩 趙宇華 | 數學科學學院 | 2011年 |
123 |
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| 一等獎 | 郭長虹 | 王全偉 姚琳 王曉萍 郭東林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11年 |
124 |
懷特海的大學教育思想及應用研究 | 二等獎 | 楊 麗 | 溫恒福 姜君 王冬艷 趙冬臣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11年 |
125 |
高師地理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 | 二等獎 | 周海瑛 | 萬敏 黃勤雁 馬曉春 馬靜巖 | 教師教育學院 | 2011年 |
126 |
中俄高師教育課程改革比較研究 | 二等獎 | 張艷杰 | 趙偉 袁桂亭 郭四棟 張慧敏 | 斯拉夫語學院 | 2011年 |
127 |
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獎 | 么煥民 | 馬海鳳 唐黎明 徐明躍 曾偉梁 | 數學科學學院 | 2011年 |
128 |
新形勢下高等學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| 二等獎 | 劉繼紅 | 劉繼紅 劉佳雯 岳群峰 金英學 曲微麗 | 化學化工學院 | 2011年 |
129 |
泛在學習中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| 二等獎 | 張 軍 | 李英梅 張 瓏 季偉東 趙松 |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| 2011年 |
130 |
高師學生核心競爭力提升路徑:基于專業化發展的專業素質培養 | 二等獎 | 朱建峰 | 徐琳 譚廣慧 劉穎 王婧 | 教務處 | 2011年 |
131 |
面向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師范專業“三位一體”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 | 二等獎 | 馬曉春 | 郭崇林 錢麗波 朱佳穎 譚廣慧 | 教務處 | 2011年 |
132 |
提高大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探索——“45341”大學高效能教學模式研究 | 一等獎 | 溫恒福 | 姜君、楊麗、陳云奔、王威 | 教育科學學院 | 2013年 |
133 |
動物學實踐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的研究 | 一等獎 | 趙文閣 | 劉鵬、于東、陳輝、高智晟 |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| 2013年 |
134 |
留學生預科漢語速成教育研究 | 一等獎 | 戴云 | 李國慧、劉辰潔、張曉濤、程書秋 |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| 2013年 |
135 |
黑龍江省俄語教育教學情況調查及對策研究 | 一等獎 | 趙秋野 | 吳哲、楊家勝、張艷杰、穆馨 | 斯拉夫語學院 | 2013年 |
136 |
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協同操作策略研究 | 一等獎 | 胡菊華 | 尹占軍、梁巍、單丹丹、楊曉紅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 2013年 |
137 | 全民健身視域下的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現代化教學手段創新與實踐??? | 一等獎 | 王韶峰 | 朱立新、李真真、張元鋒、李偉 | 體育科學學院 | 2013年 |
138 | 全程基地式教育實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| 二等獎 | 過仕明 | 劉巖芳、劉立柱、邸春姝、楊耀麗 | 經濟學院 | 2013年 |
139 |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| 二等獎 | 牟維珍 | 孟憲鳳、張欣、楊榮榮、高陽 | 社會與歷史學院 | 2013年 |
140 | 高師院?;旌暇庩牻逃龑嵙暷J綐嫿ㄑ芯?/td> | 二等獎 | 梁鵬 | 姜世華、陳霞、佟婧、孫芳 | 教務處 | 2013年 |
141 | 基于體驗式教育模式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 | 二等獎 | 朱佳雋 | 孫影娟、孟楠、劉洋 | 學工處 | 2013年 |
142 | 移動學習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探索與實踐 | 二等獎 | 王建華 | 張瓏、李晶、于延、趙松 |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| 2013年 |
143 | 基于績效技術的高校學生質量評價研究 | 二等獎 | 王婧 | 譚廣慧、張樹青、程曉光、趙雪峰 | 教務處 | 2013年 |
144 | 翻譯課程設計與教材改革? | 二等獎 | 張曄 | 張春玲、蘇躍、李春光、楊萍 | 西語學院 | 2013年 |
145 |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| 二等獎 | 劉峰 | 蔡迎春、徐長勇、楊春萍、田志鵬 | 學工處 | 2013年 |
146 | 高?!肮x課”教學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改進策略研究 | 二等獎 | 徐琳 | 張媛、王羽、張樹青、呂會慶 | 教務處 | 2013年 |
147 | 比較視野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| 二等獎 | 李樹欣 | 孫志剛、湯巖 | 文學院 | 2013年 |
148 | 民族樂器課程改革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| 二等獎 | 龐卓 | 孫鵬、王躍、唐大為 | 音樂學院 | 2013年 |
149 | “延伸式”課堂教學模式建構——針對農村與少數民族音樂教師培養 | 二等獎 | 郁正民 | 宋蓓、馬衛星、劉永武、周興國 | 音樂學院 | 2013年 |
(學校辦公室供稿,2016年4月)